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遇见”刘文西先生

■文/刘慧士

  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刘文西先生去世已三年了。

  我和刘先生接触少,他辈分又比我大两辈,不合适用纪念、怀念、点滴、两三事这些,所以直接用了这个篇名,讲点偶然或者惊奇的“遇见”吧。

  刘文西先生和我是同村人,本家,和我祖父同辈,他俩可能同个曾祖父,当然,这点关系到我这辈更远了,况且小村村民随便翻几代都有亲缘关系。

  “文革”结束后他第一次回乡,也许是1978年,我第一次见到了他,那天我在后门山茶园玩,他在写生,招呼几个小孩和几个出工的社员们拍照。他有着那时候人少有的胖,尤其是肚子,皮带差点扣到胸前,夏天了还戴一顶灰白帽子,白衬衫,黄裤子,有人用“海鸥牌”120相机给我们拍了照,不久但不知是何人送到了我手上,照片很模糊,我蹲在前排左侧,穿领口有V型白斜条的汗衫,先生在后排,这照片现在肯定在家里,我只是找不到。

  我祖父是个老派的知识分子,在外工作,解放前后两人有过交往,刘文西叫他大哥,祖父刚新造了一幢房子,在本乡算好的,懒得打扫自家的老台门,先生便借住了个把月。

  住在我祖父家,我认为有更大的原因,我祖父口中的“六叔”就是刘文西父亲,是个地主,后来的命运我不说你也知道,所以刘文西二十多年不回乡,怕睹物思人,住我祖父家也是避人少事少出门。

  后来我知道了他父亲其实是个开明乡绅。

  先生家境肯定是殷实的,有亲戚在上海、青岛、厦门定居,有英国产“三枪”牌自行车(有次和祖父同骑乘,在“仰铛铃”还摔了车),上世纪80年代初我也见他在村里的侄孙辈穿着毛绒已褪的呢大衣。先生的母亲我们叫“六娘娘”,出身大户,自长乐嫁来,据说陪嫁品“十里红妆”,这当然是小山民口头的层层加码。“六娘娘”身材高大,大圆脸,很慈祥,很富态,她很工“女红”,先生的艺术细胞概来自她,未出外求学时就很善画。

  熟悉了就没有风景没有光环, 回乡时刘文西已有点小名气了,但不知温饱无论艺术的当时,村民们也无非把他当成在外工作领工资吃粮票的一般人士,他替亲戚画的据说还被糊了板壁,十几年后才小心翼翼撕下珍藏起来。他还在祠堂外墙画了大幅宣传画——《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个姑娘驾驶拖拉机,老让我想起当年一元面值的人民币图案。

  在我祖父家,先生也是每天画,一次作画意外在主图外掉落了几滴墨汁,他随便一抹一修就成了活灵活现的蜜蜂,真是神来之笔!也在院子里给我母亲素描,四五年后我在初中美术课本上看到一幅《江南姑娘》,我怀疑就是那幅,当年母亲年轻漂亮,可惜那素描没给我家,那个版本的美术书也难再见到。另外,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当年很有名,好长时间我还以为是刘文西画的,那布满皱纹的脸如黄土地的沟壑,和他画笔下的陕西老农很相像。

  上世纪80年代他也回乡几次,当年我父亲是本乡“大干部”,春节期间就替文西先生张罗出去写生的车子,那时候车子极少极难弄。90年代刘回乡参加长乐中学校庆还在我家住过几天,后来我怨父亲怎么不多讨几幅画,我实在是势利之人。

  世界很大,也很小,经济好些了,旅游便兴起,我二姑姑去黄山旅游竟碰到了文西先生在写生,1998年我和爱人去西安旅游结婚,住在华山脚下一宾馆,退房时发现大堂前有横幅——第×屇华山画展,我说刘文西先生可能也在,他在陕西名气挺大的。此时有几个学生模样的拥着一老者出来,一看正是,我连忙迎上前,他当然认不得我,我从祖父、父亲一路介绍下来,他和我握了手连说好好,叫我去西安他家玩,我当然不会去的,但过了两天,我在西安的全国第×届书展上又碰到了他,真是神奇!

  大前年五一节,父母亲和我去看望在西安上大学的儿子,顺便拜访了先生,他大声说一起拍个照吃个枣子,然后送了我们每人一张他为一百元人民币画的主席头像原稿影印件,先生虽显疲惫却不想到走得这么快。

  先生家在大雁塔边,为一两楼复式房,他住一楼,腿脚已不灵便手也抖,但每日仍伏案作画,此时手竟不抖,我想到了“功力”这词,也懂得了什么叫大笔如椽、入木三分。

  先生毕业于浙江美院,聆教于潘天寿先生,从莺飞草长的江南去了贫瘠严寒的黄土高原,一去就是六十一载,画笔不辍,住窑洞,睡土炕,上百次去陕北,十几年的春节都在农民家过,连年为一家庭作画,把一位小姑娘画到了老太太。他只画人民看得懂的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和对黄土地的眷恋和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是一般的体验生活能达到的,如今好多画家只会称兄道弟互相吹捧,急功近利又玩玄乎,似评皇帝的新装的看客 。先生沉得下心,画人先识人知人,心中有感情,画中才有真情,他用一生笔墨叙述对人民的爱,晚年创立了“黄土画派”,说人民的艺术家并不为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从此常把“汗青”看成“丹青”。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文/刘慧士
~~~■文/邢力策
   第A01版:时政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越乡文化
   第A04版:生活新知
“遇见”刘文西先生
难以忘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