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童谣:岁月深处的记忆

■文/徐华铛
唱童谣 宓风光 作

  童谣,也叫“儿歌”,是流传在大人与儿童之间的歌谣,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吟唱,容易流传。童谣让儿童懂事,让儿童陶醉,让儿童难忘,伴随儿童成长。

  越乡的童谣十分丰富,针对幼儿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童谣。如大人为了让幼儿快点睡觉,一边搂着,一边轻轻地拍打他的后背,一边有节奏地吟唱童谣《萤火虫》:“萤火虫,矮落来,我来给侬做个媒。做到哪块?做到天台。麻筛米筛抬抬,花花手巾盖盖。”这些合拍押韵的童谣,唱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诙谐有趣,成了幼儿的催眠曲,听着听着便进入了梦乡。

  吟唱童谣,大人还得绘声绘色,伴以动作,激发儿童的兴趣,就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如《点点虫》的童谣:“点点虫,虫会爬;点点鸡,鸡会啼;点点狗,狗会吠;点点鸟,鸟会飞。嘟嘟嘟嘟飞机去,飞到外婆那里去。”就是大人与小孩指点着对方,一问一答,边教边唱互动的。

  有首越乡童谣《我要豆》,是一首“顶格式”的童谣,顺口而风趣:“姆妈,我要豆。毫噶豆?罗汉豆;毫噶罗?三斗箩;毫噶三?破雨伞;毫噶破?斧头破;毫噶斧?状元府;毫噶状?油车撞;毫噶油?芝麻油;毫噶芝?白花猪;毫噶白?桕子白;毫噶桕?老婆舅;毫噶老?青春老;毫噶青?板青;毫噶板?砧板……”这首“顶格式”的童谣,尽管“顶”得没有道理,却朗朗上口,逗人乐呵,使小孩在欢乐中增加了生活知识。

  童谣里还有一首儿童张开双手对拍的:“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手打荞麦。噼呖拍,噼呖拍,噼啪噼啪噼里个拍。”这种简单而快乐的童谣,让人永远难忘。

  宓风光的这幅绘画作品《童谣》,呈现出奶奶与小孙女依偎相伴的温馨情景。吃好夜饭后,爹爹姆妈都有事出去了,奶奶把屋门前的道地打扫干净,洒上水,就在道地上乘凉。河面上的风吹来,天气变得凉快了,道地上只剩下奶奶和小孙女两个人。奶奶坐在竹椅上,慈爱地把小孙女搂着,靠在自己的膝头,望着蓝湛湛的天空,用手指点着亮晶晶的星星簇拥着的弯弯月亮,轻轻地唱起了《月亮婆婆》的童谣:“月亮婆婆眯眯荡,大伯小叔上学堂;学堂空,拜相公;相公矮,抲只蟹;蟹嘴钳,抲神仙;神仙呆两呆,上山摘青梅;青梅苦,跌落斧;斧头高,买薄刀;刀头尖,杀猪杀羊好过年。”小孙女紧紧地倚着奶奶,双手在胸前一下下地拍着,一字一句地跟着奶奶学。她虽不懂得童谣表述的意思,但感到朗朗上口,委婉动听。三岁的小弟弟俯卧在毛竹凉席上,用双手托起胖胖的头,甜甜地仰望着奶奶,双脚上下动着,小屁股露出在开裆裤外。

  奶奶唱罢月亮,又唱起了星星:“一颗星,亮晶晶;两颗星,挂油瓶;油瓶漏,好炒豆;豆花香,换丁香;丁香甜,换黄连;黄连苦,换豆腐;豆腐软,换牛角;牛角尖,弯上天,天上星星盖满天。”唱着酣畅,听着欢快,使乡间的夜晚充满着祥和恬静的韵味……看着这情意绵绵的画面,让人仿佛又回到与奶奶在一起的遥远而快乐的年代。

  写到这里,我的心里冒出一个问题:这些童谣是谁创作的?为何生活气息如此浓郁?回答是我们的先辈,我们的父母乡亲们。他们虽然是“白衣亮眼秀才”,但创作的童谣接地气,是生活中的家长里短,是大自然的现象,是动物的趣事,带给我们是遥远而亲近的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时政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越乡文化
   第A04版:生活新知
第三届“谢灵运杯” 全国楹联大赛征稿启事
童谣:岁月深处的记忆
《荣宝斋画谱》(水墨部分·张万琪绘)出版发行
民国嵊县福新电机 织袜有限公司商标
《吟剡词萃》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