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女子越剧第一位女小生

——屠杏花与她的江东故居

  ■剡声

  屠杏花,女子越剧第一位女小生,其唱腔具有明快爽朗的特色。屠杏花掌握的“赋子”多,并能把“赋子”得体地用到角色的唱念中,故被誉为“文学小生”,代表作品有《盘夫》《桑园访妻》《仁义缘》《九松亭》《孟丽君·看图》《二度梅》《劝秋香》《前游庵》《楼台相会》《游庵认母》等,其事迹列入《中国越剧大典》名人卷。

  艺术生涯

  屠杏花,原名屠俊卿,1913年出生于嵊州鹿山街道江东村。1923年农历五月廿七,10岁的屠杏花进入施家岙举办的第一副女子绍兴文戏科班学戏。施家岙是这副科班老板王金水的老家,傍山临水,环境幽美,离嵊长公路不远,进出方便。教戏师傅金荣水是位舞台经验丰富的老艺人,金荣水带领学徒们虔诚地拜了唐明皇后,就正式开班教戏了。当时,与屠杏花一起学戏的有施银花、施彩和、施根妹、沈兴妹、王桂芳、俞菊英等20多个小姑娘。屠杏花长得中等身材,五官轮廓分明,嗓音洪亮,师傅金荣水安排她习小生的角色。

  屠杏花读过两年书,可以通过抄写“赋子”来记熟内容。赋子,是早期越剧中一些稍加变动即可灵活运用于任何剧目的唱词套路,除小生赋子外,屠杏花还把旦角、老生的赋子也抄录下来,记得又多又熟。为了演好戏,她经常到书店、书摊买来许多宝卷唱本和传书,有空便看,把书中许多生动的唱词抄在戏本上,反复背熟,用到角色的唱念中去。因此,比起班里不识字的姐妹来,屠杏花懂戏多,路子宽,所以她演的戏唱句不俗,运用自如,被当时小报誉为“文学小生”。屠杏花学艺专一,进步很快,在女子绍兴文戏科班学戏期间,学会了女班开蒙戏《双珠凤》《四香缘》等几出戏。在《双珠凤》中,她扮演小生文必正,扮相俊美,艺技不凡,获得了观众好评。

  人们常把屠杏花与同科的施银花、赵瑞花并称为“三花”。但也有人认为“应该与施银花、赵瑞花以及比她们稍迟的王杏花一起并称为“三花”。因为“三花”是指旦角,屠杏花是演生角的,不在“三花”之列。

  1924年1月,屠杏花随班首次到上海,在升平歌舞台演出了《后双金花》《四香缘》《龙凤锁》《双珠凤》《玉连环》等剧目。后在嵊县、东阳、绍兴、杭州、嘉兴一带演出。

  1931年1月,淞沪战争爆发后,屠俊卿改名屠杏花,在宁波甬江大戏院演出。

  1932年9月,屠杏花加盟姚月明、范月楼、竺灵芝为首的女班演出于永乐茶楼。以后又和王杏花、金香凤搭班。

  1933年春,屠杏花作为女子越剧第一个女小生,先后与施银花、姚水娟、筱丹桂、李艳芳等搭档在宁波演出。1936年屠杏花与施银花作为“客师”,参加袁雪芬所在的“四季春科班”,演出于萧山、杭州一带。

  1939年春,中国越剧发展史上出现了笫一个“越剧十姐妹”,这些越剧姐妹是通过结拜形成的,与后来的“越剧十姐妹”不同,她们是:施银花、屠杏花、钱秀灵、马秋霞、周宝奎、支兰芳、余彩琴、马亦琴、袁瑞丰、筱金桂。

  屠杏花的拿手戏有《盘夫》《桑园访妻》《仁义缘》《九松亭》《孟丽君·看图》《二度梅》《劝秋香》《前游庵》《楼台相会》《游庵认母》等剧目,并由丽歌唱片公司灌成10张唱片传世。

  1949年以后,屠杏花参加上海东山越艺社工作。1951年,屠杏花到上海民办艺训班“出新越艺社”担任教师。1953年,屠杏花任上海振奋越剧团团长。1960年,屠杏花调入上海越剧院学馆执教。

  1973年,屠杏花退休。1989年,屠杏花去世,享年76岁。

  纵贯屠杏花一生的艺术生涯,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两条,一是她长期与男班艺人搭档混演,观众分不出“男旦女生”。其次是屠杏花在女子越剧里,往往与施银花领衔演出,被当时舆论界称为“银杏并蒂”。

  男旦女生

  屠杏花,作为女子越剧第一个女小生,也是第一个长期与男班艺人混演的探索者。在男女混演之时,男的扮女、女的扮男,同台演出,观众分不出男旦女生。1931年秋,屠杏花到上海,与男班名旦月月红、名老生童正初、名丑谢志荣等合作,演出于四川路建德会福心戏院,剧目有《二堂放子》《双鸳鸯》《玉蜻蜓》等。

  1932年9月,屠杏花演出于上海、宁波之间,与男班演员支维永、王永春、筱月红搭班演出。

  1933年春,20岁的屠杏花与甬城“四大男旦”之一的白玉梅搭班,演出于宁波中山花园,剧目为《三笑姻缘》。屠杏花饰演唐伯虎,白玉梅饰秋香。白玉梅演得机智天真、逗人可爱,比女人还像女人;屠杏花则演得风流潇洒倜傥,比男子更像男子,观众分不出男旦、女生。屠杏花与男班艺人合演,全面地吸收了男班艺人的表演艺术,融化于自身,形成了越剧女小生独特的表演风格,为男班到女班的过渡做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她的贡献不可低估。

  银杏并蒂

  1934年,越剧绍兴文戏时期的女班出科,屠杏花与施银花在上海参加“第一舞台”联合演出。第一舞台为越剧绍兴文戏时期的女班名称,因其中几位主要演员系第一副女班,故名“第一舞台”。屠杏花与施银花领衔演出后获得成功,被当时舆论界称为“银杏并蒂”。 这不仅是两位越剧第一代女演员一生中难忘的事件,也是女子越剧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起点。

  其实,早在1923年施家岙学艺期间,屠杏花就与施银花亲如姐妹。在科班开蒙戏《双珠凤》中,两人配合默契,深得师傅钟爱,未出科已成为班中“台柱”。此后,屠杏花与施银花先后演出《玉连环》《玉蜻蜓》《二度梅》《孟丽君》《四香缘》等戏,“银杏”始终是一对情投意合的舞台伉俪。

  1936年9月6日,屠杏花与施银花再度以“越剧第一舞台”名义合作演出于绍兴“千秋模范剧场”,其时施银花已被誉为“花容月貌青衣悲旦”,屠杏花则被誉为“文武风雅小生”。她们的合作演出使越剧赢得了更多的观众,为此,上海百代音乐唱片公司特邀施银花、屠杏花等,灌制越剧唱片《游庵认母》《二度梅》《盘夫》《劝秋香》《孟丽君·看图》《楼台会》等十多张。

  1938年端午节前,以“银杏并蒂”为台柱的“第一舞台”,从绍兴出发辗转到了上海,先后在太原剧场、皇后剧场、大中华戏院、天香大戏院演出了拿手老戏《盘夫索夫》《梁祝》《碧玉簪》等。

  1939年7月,“银杏并蒂”根据曹禺原著改编的《雷雨》演出于上海,由屠杏花饰周萍、施银花饰蘩漪,名伶演名作,开女子越剧演时装戏的先河。屠杏花扮演的周萍,身穿西装,风流潇洒,与施银花扮演的蘩漪珠联璧合,轰动了上海,被人们誉为“女子越剧第一位女小生”。

  江东故居

  屠杏花凭借精湛的演技,在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彩,为越剧的推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给当下年轻人走进传统戏曲艺术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怀着对屠杏花的缅怀,在五月的下旬,我们来到屠杏花的出生地鹿山街道江东村,寻觅她的故居。

  江东村在嵊州市区西面约5公里,是一座地势平坦的村庄,500多户人家。屠杏花的故居在江东村中间,这是一幢两层楼房,房子早已损坏,原来的黑色瓦片已换成薄薄的黄色洋瓦。左面的山墙虽然存在,但顶部已残破。而墙的正面则重新用水泥砖砌筑,空隙处用旧板遮挡着,上端窗户也用旧板格覆盖着。门板陈旧变质变色,上面钉有“江东村481”的蓝色门牌。旁边一位近70岁的老人告诉我:“上个世纪80年代,杏花孃曾经回来过,她见房子已经残破,便交给她的后人处理了。从这幢楼房的外貌看,估计已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屠杏花的故居会逝去,但她“女子越剧第一位女小生”的地位会长留,越乡人们会永远铭记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时政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剡溪晚霞
   第A04版:生活新知
女子越剧第一位女小生
石璜镇举办小笼包制作技艺培训
烟岚生处小坐
诗词赏析
挽扶
鹿山,咱们的家乡美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