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
嵊州自东汉末剡长贺齐始移县治于今址(即城关),即筑有城墙。因临溪而筑,常遭水毁。宋宣和三年春,越守刘韐进剿求道人起义军,督导剡令张诚发缮城固守。庆元初,溪水啮城,知县叶籈垒石为堤,城赖以全。按《剡录》记载:“(门)东曰东曦,西曰西成,南曰望仙,北曰通城。”元制禁民无完城,城日圮,仅存五门,含城之西门。明洪武初,信国公汤和毁嵊城,移砖石筑临山卫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吴三畏为防倭寇,按旧址临溪跨山筑城。高2丈多,宽1丈余,长1300余丈,辟东西南北4门,名拱明、来白、应台、望越,其中西门称“来白”。万历十二年(1584)知县万民纪重开化龙门。
至清代时,城墙多次修建。道光庚子(1840),夷人扰甬东,知县杨召急葺城垣。道光二十二年(1842)城多坍损,杨召劝令阖邑捐资重修,城乡绅富董其事。据笔者实地考察,今西门北侧嵌有一方石额,书“西成门”三字,落款署“知嵊县事杨召题”。杨召,字纯樵,六安州人。嘉庆十二年丁卯科举人,授安庆府训导;道光二十年任嵊县知县,钦加盐运同衔。可知清道光年间重修城垣后,西门仍称“西成门”。
光绪元年(1875)农历二月,会稽陶濬宣应嵊县知县陈友诗之邀,入剡校阅童生试卷,寓嵊校卷之余寻幽访古,作有《入剡日记》一卷,其中这样描绘嵊城西门外景物:“(十二日)下稷毕校,携小奴街头散步,遂出城西门。沿城有水环之,泓澄可爱。近城居民,皆汲水其下,竹簰往来牵挽如织梭。”西门外有西门桥,俗呼“西桥头”。民国间嵊人钱畊莘有《西桥晚步口占》诗云:“漂泊频年欲断肠,彷徨无计暗心伤。平原日落西桥晚,怕听秋鸦噪白杨。”
近西门有周氏聚居,为城中望族,明代大儒周汝登即属此族。万历二十九年,周汝登曾建宗传书院于西门附近,位于鹿山书院前,有舍十五间,又构建海云庵于左。门人山阴知县余懋孳颜曰“宗传”;会稽陶望龄又额曰“事斯”。清康熙三年(1664)门人吴天璿、孙周捷重建。后圮。乾隆四年(1739)斋孙将其地出售;六年知县李以琰捐俸赎之。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办私立事斯高等小学堂。今尚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