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冠生出生在嵊县城关镇西前街,后去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攻读法学专业博士。回国后曾任震旦大学、复旦大学、持志大学、中国法政大学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法律系主任、法学院院长;国民政府的司法行政部长、司法院长等职。他的青少年时代曾在嵊县度过,留下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
一
谢冠生祖籍为绍兴,在清乾隆年间其先祖迁居到嵊县经商定居。祖父谢廷钧是位乐善好施的乡贤,父亲谢匡少年天资聪颖,曾以《登月球折桂》一诗为主考官所赏识,是清代光绪年间的秀才。谢匡娶本县城内罗菊屏先生之女为妻,在二十岁弱冠之年生子,即“冠生”。
据说谢冠生出生的那天是黄道吉日,当日邻居之子结婚,其时辰是寅卯之时,谢冠生在黎明的鼓乐爆竹声中呱呱落地。当时外祖父罗菊屏先生受邻居之邀作证婚人,喜闻外孙出世,就顺道去看了初生之婴的外孙。嵊县的风俗证婚人必是有福之人,谢冠生的外公穿戴着慈祥的朝冠朝服,看到了初生的外孙格外欣喜。
谢冠生出生后因母亲无奶可喂,谢家就托白泥坎村魏颂唐之父魏谷臣寻找乳母。因魏谷臣与谢家是世交,是白泥坎的大户人家,后成为谢冠生的岳父。
谢冠生3岁那年春季,父亲谢匡与几位好友在嵊县城内的老城墙上放蜈蚣鹞(风筝)而丧生。那天谢匡与几位好友在嵊县的老城墙上把蜈蚣鹞放飞高端,当时其他几位好友说是要下城墙去解小便,就叫谢匡一个人抓住鹞线放飞。由于嵊县老城墙没有耳墙,谢匡一个人抓着鹞线时,突然来了一阵怪风,蜈蚣鹞猛飞,把谢匡拖下城墙而不幸丧命,英年早逝。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8),11岁的谢冠生就读于嵊县城中西后街汪介候先生的私塾中。汪介候先生是嵊县饱读经史的名秀才,学问渊博名闻乡里。汪先生除教四书五经和唐诗外,还授中外历史、地理、算术和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等新知识和新思想。宣统元年(1909)废除私塾后,谢冠生就读于嵊县城东私立民义小学。
谢冠生在读小学期间的暑假,时常去白泥坎村看望乳母,同时也到魏谷臣家作客。谢冠生与魏谷臣的次子魏孝文是童年好友,故常结伴去附近普安寺玩。有一次,谢冠生与魏孝文游完普安寺回到白泥坎魏家,把普安寺的楹联一一背出。魏谷臣听了后极为惊奇,觉得谢冠生有过目不忘之才,便叫他用宣纸把普安寺内的楹联写了出来,谢冠生写得一手好书法,魏谷臣越看越欢喜。后来魏谷臣与谢冠生祖父谢廷钧商量,就把自己三女儿凤珠(后改名为采君)许配给谢冠生为妻。
二
1911年6月,14岁的谢冠生小学毕业。魏谷臣与谢冠生祖父谢廷钧共同商定,让谢冠生去杭州报考省立第一中学,同时录取的有魏孝文、谢冠生的表兄罗忠木等。谢冠生在杭读省立第一中学时,每逢节假日均与魏孝文一起去杭州魏谷臣的魏公馆作客。因魏谷臣的父亲魏秋屏是清同治年间的举人,在福建等地做过官,故在杭州有墅。同年岁末,武昌起义爆发后,杭州被光复,省立第一中学也停课。
1912年,谢冠生转入上海徐家汇中学,该校由天主教会所办,管理甚严。如学生必须全日制在校住宿,不许自由出入校门,从早上起床至晚息,均由校方规定监视。这些校方的严管对谢冠生来说,给他营造了勤学苦读的好环境。
谢冠生15岁那年,他目睹了辛亥革命成功的经过。嵊县的辛亥志士人才辈出、不畏艰险、赴汤蹈火、出生入死,是推翻清王朝专制政府的劲旅,为辛亥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谢冠生写了习作《送孙总统南归序》一文,由校长寄呈给孙中山先生。孙中山看到后,极为欣悦,并予以复信,认为“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国家兴”,同时奖给谢冠生《资治通鉴》一部。
三
1914年,17岁的谢冠生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徐家汇中学。魏谷臣让他报考北京大学文科,但等谢冠生赶到北京时,北大考试和录取工作已告结束,故无缘就读,只得返回嵊县老家。
当时谢冠生祖父谢廷钧已年迈体弱,加上未婚妻魏采君已21岁,比谢冠生长4岁,故祖父嘱咐不宜远行。同年秋,谢冠生与魏采君完婚。婚后,谢冠生顶替祖父“谦吉钱庄”经理职务。很多人认为谢冠生夫妇是郎才女貌、钱庄小开、生活舒适,非常羡慕他们的生活。但谢冠生自觉得不适宜经商,仍以读书为乐。但因环境所迫,想继续读书之愿实难启齿,因此精神抑郁,终日不乐。
那年冬季,谢冠生患上婴痘症(麻症),40度高烧昼夜不退,病情危急。谢、魏两家均惶恐不安,他们同时从异地各请名医,两位名医开出中药方,药性寒热各不相同,两医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开热药的名医认为:“热药发汗解表,回阳通脉,引火归原。”开寒药的名医认为:“寒药清血凉血,利尿除湿,退热消积。”谢、魏两家长辈心急如焚,最后只得由谢冠生的祖父深夜焚香祷告上苍祖宗,以抛银圆呈阴阳的方法定夺两药方的取舍。谢冠生深夜服药后转危为安,起死为生。后经过谢夫人和家人精心照顾和调养,谢冠生身体渐见康复,面部也没有留下丝毫斑疤,依旧如冠如玉。
病后,谢冠生将自己的心事告知夫人魏采君,说是自己还想读书,前些时候给上海徐家汇中学的校长姚缵唐(法国人)去信,告其去意,姚校长复信以教员职位相许。谢冠生认为自己一边当中学教员,一边复习,可以继续走读大学深造之路。夫人魏采君将丈夫的心愿告知祖父谢廷钧和父亲谢谷臣,两位长者都支持他心愿。岳父魏谷臣还语重心长地对谢冠生说:“大丈夫应志在四方,岂能贪恋儿女私情,图一时之安逸。”
1915年清明节,谢冠生独自一人从曹娥江坐船抵达上海。到时暮色茫茫,是夜住宿在上海“森泰客栈”。第二天一早,谢冠生就赶往徐家汇中学,找到姚校长后告知来意。姚校长见到谢冠生后欣喜异常,他素知谢冠生是本校的高才生,当即允聘为徐家汇中学的教员,膳食住宿均由学校供给,另发薪水三十银圆。
谢冠生先是在徐家汇中学教书,后应商务印书馆之邀参加《辞源》编辑。《辞源》被誉为第一部中国的百科全书,是汉语辞书编纂体例和基本格局的工具书,是首部兼收古汉语普通词语的大型综合辞书巨著。
1918年夏,谢冠生考入震旦大学法学科,192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该校,同年秋赴法国巴黎大学法学科留学深造。
□ 凌仲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