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门
嵊城有化龙门,位于剡山小学对面、红旗幼儿园本部西侧。
上世纪50年代《嵊县报》上刊登有吕岳东撰写的一则民间故事《化龙门与罪过猛》:据说,在很多年前,太平乡沃基村有个孝子叫邢化龙,后来他做上了嵊县的县令。邢化龙做了官后,仍然尽着自己的孝心。虽然离家远了,但是仍然到傍晚回家,探望娘亲。做官后不多日,他得了一只名叫“猛”的宝贝,只要骑上它,勒紧缰绳,“猛”就腾起身子,能在空中奔驰,如果要停下来,只要把缰绳放松一下,“猛”就会慢慢地降落下来。有一次,他从县城回家。同往常一样,把那头“猛”拴在门外的树下,自己就进得屋里,问候娘亲去了。过了一会,他的儿子出来,看到这只“猛”,不由得心中欢喜,就骑上去了。当骑上后,那只“猛”就霎时腾起身子,在空中奔驰起来。因他的儿子不知道下降的办法,所以那只“猛”就一直向着远处驰去了。邢化龙得知后,急忙赶出门外,儿子和“猛”的影子都不见了。自从失去了儿子和“猛”后,邢化龙心中万分悲伤。他每天总要到现在城关镇西桥化龙门的那个地方眺望天空,并不断喊着:“罪过猛!罪过猛!快送回我的儿子呀!”传说,后来当地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孝子,就在邢化龙每天叫喊的地方,造起一座城门,取名“化龙门”。 也从这时起,人们一有悲伤的事情,总要喊着“罪过猛”, 这就是“化龙门”和“罪过猛”的传说。
嵊州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叫邢化龙的人做过县令,显然传说于史无据,实不可信。
按《剡录》记载:“(门)东曰东曦,西曰西成,南曰望仙,北曰通越。”未见化龙门。《民国嵊县志》载:“元制禁民无完城,城日圮,近东者强半僦为民居,仅存五门,西南间曰化龙。”开辟化龙门的确切年代失考。明洪武初,信国公汤和毁嵊城,移砖石建筑临山卫城。明万历十二年(1584),知县万民纪重开化龙门。万民纪,南城人,万历十二年任,议修邑志。按明周汝登《重开化龙门记》所言:“门以龙名,龙出则云流雨集,将利益于物。”化龙之名,或即此义。继而化龙门又开设集市,以利物资交流。按乾隆戊子年重修《夏氏宗谱》记载,化龙门别称“跃龙门”。民国八年,城中设私立事斯乙种商业学校,近化龙门市场。附设乙商实业商店,乃绍兴职业学校创办实业基地之始。化龙门,新中国成立后曾改称“少年门”,今存此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