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跷跷板:充满童年快乐与趣味的游戏

■文/徐华铛

  跷跷板  宓风光 作

  在人们记忆的长河里,有着许多美好的往事,它们就像一颗颗精巧的贝壳,珍藏在脑海里,而坐跷跷板便是一颗充满童年快乐与趣味的贝壳。

  跷跷板,是儿童游戏的用具,其原理来自杠杆。在狭长而厚实的木板中间装上轴,架在支柱上。活动时,两人面对面地坐在各一端的跷跷板上,轮流用脚蹬地,让一端跷起,另一端下落,如此反复往返,游戏以一上一下而取乐。跷跷板活动源于远古时期,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发明的用于玩乐的器具。最初的跷跷板是用一根粗糙的树木,用硬木或石头垫在树木下面,然后人坐在树木的两端,这里起来,那里下去,接连不断,“此起彼落”的成语就是这样产生的。跷跷板早年成人也玩乐,在清宫留存下来的历史照片中,便有末代皇帝溥仪玩跷跷板的镜头。

  玩跷跷板是一个需要配合才能玩得起来的儿童游戏,跷跷板一头只能坐一个孩子,玩的时候要求两个孩子之间要好好合作,如果两个孩子的体重相差过大,可以和孩子商量,换一个体重差不多的孩子,这样玩起来才能达到平衡。玩的时候,孩子应用两手紧紧握住把手,应该坐得稳妥,不要触摸地面或者两手放空。双脚要放在专门蹬踏的地方,如果没有蹬踏的地方,可以自然垂下,而不要蜷缩在跷跷板的下方,否则跷跷板向下压时,会压住孩子的双脚。因此,跷跷板这种儿童游戏,应该有成人的陪伴,5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合玩,因为小孩子还不知道玩这种游戏的安全系数。倘若不想玩了就径自下来,根本不去管对方处于什么情况,往往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作品《玩跷跷板》呈现出的是一幅民国时期儿童在乡镇近郊园林内玩跷跷板的欢快情景。画面的中心,两个孩子在玩跷跷板的游戏,跷跷板呈斜形排列。一位穿粗条纹服装的孩子,有意将跷跷板往下压低,看着对方那位穿着浅色服装孩子的表情;而对方的孩子则被抬起,他紧紧抓住前方的把手,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意。画面的近景是一位抱着小弟弟的妈妈,她穿着当时流行的短装旗袍与百褶长裙,一边辅导着两个孩子的游戏,一边吟唱着儿歌,为孩子们助兴:“跷跷板,做得好,一上一下多灵巧。一头高来一头低,高变低来低变高。跷呀跷呀跷呀跷,一跷跷到半天高,伸手摘个大苹果,送给弟弟吃个饱。”小弟弟在妈妈的怀中欢跃,朝着哥哥们伸出双手,似乎他们真的摘来了苹果。

  竹编的篱笆外面,站着一位穿长衫的小孩,他反背着双手,看着玩游戏的两个同伴,心中也向往着能一起参与。而画面的左上方的远处,是两个坐在草坪上的孩子,他们依偎在一起,等待着下一轮能让自己上去玩跷跷板的游戏。整个画面充实而又空灵,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时政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越乡文化
   第A04版:春节团拜
嵊州地名杂识
跷跷板:充满童年快乐与趣味的游戏
卯兔迎春到